2021中国旅游经济发展预测:今年旅游收入3.3万亿元?
来源:本站 2021-3-02 12:00:00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1年发展预测》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指出,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小康旅游新时代,2021年旅游经济将从全面复工复业走向消费、投资全面复苏,大众旅游新需求、智慧旅游新业态推进产业迭代和服务升级,全年发展预期相对乐观。
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距疫前国内市场情况仍有差距。预计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序启动,全年恢复至疫前的3成左右,同时,出境游转国内游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2020年数字
国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61.1%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2020年,全国旅游服务质量稳中有升,全年游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0.95,同比增长0.77%,游客获得感仍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2020年国内散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3.61,同比增长3.36%;跟团游客综合满意度评价指数为84.25,同比增长2.29%,针对国内游客的创新优质产品不断涌现,游客满意度稳定增长。
国际: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减少87.1%
预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720万人次,同比减少81.3%;
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0亿美元,同比减少87.1%;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2023万人次,同比减少86.9%。
综合指数:同比下降但环比稳步回升
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季度综合指数分别为68.95、75.69、 78.47和85.32,同比下降但环比稳步回升。
发展趋势
1.全年旅游经济总体呈现深度“U型”走势
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冲击和挑战,但旅游行业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旅游经济总体呈现深度“U型”走势。上半年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停滞,第三季度散客出游筑底回升,第四季度恢复跨省旅游业务全面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开始步入深度“U型”的右侧上升通道,恢复并巩固了环比增长的趋势。
2.近程、自驾、夜间旅游等成为2020年度热词
安全、品质、数字化,近程、自驾、夜间旅游成为年度热词。2020年游客满意度稳中有升,旅游服务质量超预期增长。
3.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一直在创新
研究报告指出,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从未消失,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一直在创新。疫情期间,散客出游和休闲消费仍然以本地、近程、自驾、研学等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散客化和自由行有效扩张了移动通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消费场景,进一步凸显了高端制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在旅游与旅行产业链条中的支撑作用。
人们在出游前借助互联网收集目的地信息、预约体验空间、预订服务项目,在游程中扫码乘飞机、坐火车、进景区、接受无接触服务、完成支付和分享,在目的地体验无人机、现代光影技术、沉浸式演出所带来的视角冲击和生活享受。直播催生的“云旅游”丰富了居民日常旅游休闲活动,满足了旅游消费对内容的需求。
4.“预约、限量、错峰、有序”成为旅游出行新常态
“预约、限量、错峰、有序”成为旅游出行新常态,旅游治理水平加速提升。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无接触服务等数字技术在行程安排、游客分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旅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5.家庭休闲成为更加普遍的核心诉求
家庭休闲成为更加普遍的核心诉求。在对疫情过后计划和谁一起出游的调查中,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受访者占比42%,位居首位,适合亲子游或父母老人旅游的产品将更有市场。其次是与好友结伴旅游占比23%,单位班级社团等集体出游占比22%。另有11%的人计划独自旅游或与驴友一起自助游。出游动机调查中,休闲度假需求首次超过观光游览排名首位,占比29%;健康医疗动机也达到3%。疫情影响下,居民出游以放松休闲为主,基于自驾、自助方式的家庭及亲友休闲娱乐产品为市场需求热点。
6.品质游快速发展,“无接触”旅游备受青睐
受疫情影响,品质游快速发展,“无接触”旅游备受青睐。国庆假日期间,游客对个性和品质的追求进一步增长,度假型酒店价格上升明显。
2020年,游客满意度稳中有升,旅游服务质量超预期增长。依靠科技、理念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景区及目的地创新均取得显著成效,游客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保障。一方面,出境游停滞状态下居民出游需求聚焦国内市场,倒逼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出行的安全、卫生等诉求加速了科技与旅游融合,国内旅游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效果显著。
7.部分中高消费群体转向西部生态和自驾旅游目的地
研究报告指出,区域旅游接待和潜在出游力差距更加收敛,新业态发展潜力加速释放。受疫情影响,游客更加倾向“去人少一点的地方旅游”,西北等开阔区域受青睐。特别是出境游受限后,部分中高消费群体转向西部生态和自驾旅游目的地。前三季度,全国共有19个省域游客接待量复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分别占10席、4席、3席和2席,开阔地区游客接待排名较以往明显前移。出游方面,2020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比例大约为6.0:2.6:1.4,相比较长期处于“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格局,继续呈现收敛趋势。东部地区累计潜在出游力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70.0%下降到2020年的60%。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在不断升高。
8.新型消费需求潜力加速释放
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潜力加速释放。自驾出游方式选择比例达近年新高,其中清明假期游客自驾出游比例超过7成。避暑游、冰雪游在疫情期间的发展韧性更足。老场景不断开放,传统景区、文化场馆相继推出夜游,且评级越高开放比率越高。
9.出境游转国内游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研究报告认为,入出境旅游规模化重启期间势必出现国内游对出境游的替代现象。近年来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数量和品质显著进步,越来越多游客认识到出境走马观花不如在国内“走透透”,出境游转国内游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小而美、小而精,品质旅游也成为消费回流的重要去向。
2021年预测
1.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
研究报告认为,我们有理由对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持相对乐观的预期,对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
2.2021年旅游工作的新格局和主旋律
研究报告指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旅游经济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升级,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等将构成2021年旅游工作的新格局和主旋律。
3.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梯度下沉
研究报告指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将呈现客源地由中大型城市向中小型城镇的梯度下沉,更多的人有条件和闲暇加入到旅游行列,未来将是国民权利纵向延伸、横向扩张的大众旅游,是消费升级、个性张扬的小康旅游,是数字驱动、场景创造的智慧旅游,是科技创新支撑的现代旅游。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旅游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走向了“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从供给侧看,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也从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机场高铁的旅游目的地,走向从菜市场到戏剧场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相较于旅行社为中心的观光旅游时代,散客化和自由行主导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市场基础更加雄厚,产业空间更加广阔,并要求旅游发展动能、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随之变革。
4.预计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序启动
受疫情影响,出境旅游基本停滞,停滞期将超过一年。目前,新冠疫苗研发进入尾声,12月上旬开始一些国家将陆续启动疫苗接种。预计入出境旅游市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序启动,全年恢复至疫前的3成左右,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超五成;实现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六成五;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可望同比增长达七成。
5.2021年将是近年来旅游性价比的高点
研究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带动智慧旅游升级,国内旅游大循环促进旅游消费回流。受益于科技创新和智慧旅游的发展,一个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加持的“预约、限量、错峰”不仅是疫情期间,也将是疫后旅游出行的常态。
研究报告认为,居民“找回失去的旅行”意愿强烈,2020年一至四季度居民出游意愿并未因疫情显著下滑。随着疫苗接种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居民出游意愿将保持在85%以上,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势必更快。疫情以来,住宿、机票价格降幅明显,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费、旅游消费券发放等优惠政策仍可能在一些地方延续。2021年将是近年来旅游性价比的高点,旅游需求将沿着需求曲线向“价低量升”方向移动,为疫后旅游市场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专家观点
戴斌:迎接全面复苏,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
1.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公开信息表明,国家将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将会取得明显进展。
为此,财政、发改和金融部门,中央和地方将会加大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对稳定旅游经济基本面和周期性复苏预期将扮演锚定角色,发挥托底作用。审慎调整、收而不紧的金融政策,也有助于降低旅游集团和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成本,有利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旅游综合体开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旅游业没有天然的嫡系部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传统和新兴、国有和民营、大中小微型旅游市场的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金融资本主导的企业创设、产业资本主导的项目投资、市场主体主导的产品研发,是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航天科技、5G、高速交通等科技创新和新基建投资,正在谋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加速融合,将助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升级。
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科技和人才要素进入旅游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竞相为游客提供更有品质的消费选择,正是“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题中之义。鸥翎投资、红杉中国对开元酒店的私有化要约、美团与东呈的战略合作,以及高德、阿里和华为等科技公司对旅游领域的战略进入,预示跨界而来的新型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正在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那种“导入旅游概念、跟进房地产开发、综合平衡现金流”项目开发模式,“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加大杠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推高风险”产业投资模式,可能会不可逆转地淡出市场。让金融的归金融,旅游的归旅游的,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投资可以预期的新变化。
3.高度关注传统业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关注旅行社、OTA、星级饭店、民宿、A级景区、主题公园、旅游车船等传统业态,特别是导游、领队、驾驶员、服务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六稳”“六保”要求,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升纾困解难的政策靶向性和措施精准性,让传统企业和一线员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财政、金融、就业、养老、医疗等宏观政策和旅游领域的具体帮扶措施,都只是安全阀和防护网,最终还是要发扬企业家精神,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休闲、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只要旅游消费潜力释放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旅游市场,企业自然会去响应市场获利的机会。我们还要关注中旅旅行的国内市场转型、春秋旅游的本地市场创新、广之旅的标准化建设、凯撒旅游的实业投资,开元旅业的高端度假产品的成功投放、复星旗下的高端酒店逆势增长,本地休闲与乡村旅游的稳步增长,为疫情期间的旅游业带来了信心与动能。
新年已经到来,春天正在吹拂祖国的大地,极目远眺,一切都是复苏的样子。在2021年,我们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新征程,旅游市场开始步入不可逆转的有序复苏进程。旅游业界理应有更好的预期,旅游市场复苏的步伐一定比现在预料的更快些,我们将要取得的成绩,一定比现在所预料的更大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