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旅游,你最爱哪一种?

来源:本站 2018-11-16 09:52:17

随着消费水平的上升,旅游种类多样化。健康、体育、文化等模式与旅游相结合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在多样的旅游形式中,你最爱哪一种?


旅游+健康:健康项目要物有所值

运动.jpg

收获快乐、感受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爱上了健康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出境医疗旅游的人数超过80 万。每年去印度体验瑜伽的人数超过8万,每年去泰国康养旅游的游客达到10万人。去年5月,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首批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推动全国健康旅游业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旅游+健康”消费规模将接近16万亿元。

“旅游+健康”成时尚,背后的驱动力在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伴随旅游消费经验的成熟和收入增长,人们的旅游品位和眼界变了,标准化、单一、普通的旅游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细分化、多样化的跨界旅游开始走俏,放松心情的健康旅游项目随之火爆。比如,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南积极推出中医疗养、温泉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项目,健康旅游逐渐成为海南“金名片”。

业内人士表示,有一些所谓的健康旅游项目“雷声大、雨点小”。有的项目在景区挖上几口温泉就变成了“康养中心”;有的利用游客在中医知识与传统文化上的欠缺,游览项目中各种所谓的养生讲座就占了一大半时间,让游客亲近自然、感受风土人情的愿望落空。

运动2.jpg

“发展健康旅游,当务之急是要在旅游与健康之间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发展健康旅游,医疗、卫生、美容、健身、疗养、中医药等服务要跟上。有了服务支撑,才能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健康旅游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


旅游+体育:运动项目不能靠忽悠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供给方要牢牢抓住旅游消费升级的窗口期,在软硬件打造、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北京某公司员工谭筱佟是冰雪旅游爱好者,这几年,他几乎把国内著名的冰雪旅游景点玩了个遍。“我曾专门去新疆阿勒泰的野雪公园玩一把直升机滑雪项目——乘坐直升机攀至山顶,再从高处俯冲下来,感觉棒极了。”谭筱佟说。

冰雪旅游是“旅游+体育”的重要形式。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近几年我国体育旅游年均增长超过10%,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能带动我国50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介绍,体育旅游细分项目很多,从滑雪、高尔夫、马拉松等高端赛事旅游,到徒步、攀岩、自驾游等户外运动,再到热气球观光、低空跳伞、直升机观光、滑翔伞等航空运动,类型多达上百种。不少体育旅游项目很接地气,价格也比较亲民。


“发展‘旅游+体育’项目,关键是做出特色、做出内容,不能搞‘花架子’。”曾博伟认为,与游客旺盛的消费需求相比,优质的体育旅游项目还不够多。有些体育旅游项目“风口过热”,存在一哄而上的情况。

89.jpg

去某地跑马拉松、顺便“打卡”当地景点,成为很多体育旅游爱好者的出游方式。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马拉松旅游”产品某种程度上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性800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1100场,平均每天就有3场马拉松在举办。不少赛事质量不高,不利于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对标国际成熟市场,还需要做不少工作。”曾博伟说,一方面,消费者要不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习惯,尤其要发挥年轻消费者的聚集效应,比如让周末露营、户外运动等生活方式更加流行;另一方面,供给方要牢牢抓住旅游消费升级的窗口期,在软硬件打造、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旅游+文化:在观光中融合文化味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孵化、培育,以现代化手段打造良品精品,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

中华传统诗书琴画技艺体验,来自25个国家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世界最长墙画,列宾、费欣等俄罗斯油画名家画展……国庆假期,江西龙虎山景区华泉艺术小村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让来自江苏的游客陈群流连忘返:“龙虎山的风光旖旎,顺道还能带着孩子感受文化艺术魅力,融文化味于观光游览中,真是有趣又充实。”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两项文化体验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

5.jpg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戴斌认为,早期的“打卡”、签到式旅游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游客们越发注重精神需求与文化消费,希望更多地进入当地城乡居民的公共空间特别是休闲生活空间,参与当地的公共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对不同地区而言,发展“旅游+文化”,关键是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在“品质提升”上来一场革命,逐步形成优势品牌。


“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不同类型跨界旅游产品成长提供了足够的市场支撑。随着人们消费频次更高,差异化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更旺盛,科技、网络通信赋能让更多文化创意产业被激发,可以预见,未来文化旅游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曾博伟认为,政府部门应做好引导规划,比如设立文化遗产、文化传统保护基金,健全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应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好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孵化、培育中来,以现代化手段打造良品精品,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






来源:检察日报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